看書名就知道今天要聊的話題。
《人生只有一件事》那是什麼事呢?
書中回答「沒有比“學怎麼活”更重要的事」,這也是副標題。
或許你心裡會問「活著還要學?」
我想作者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
簡單介紹作者,金惟純被譽為「第一才子」。
29歲成為台灣的《中國時報》主筆,寫下很多政論文章。
35歲創立《商業周刊》,隨後陷入經營困境,長達6年。
後來,他的母親無意間找出40年前的家書,重此人生有了新的變化。
《商業周刊》慢慢發展成最有影響力的精英刊物,更與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收購,成為傳媒巨子。

接下來我會稱呼作者為「金先生」。
我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可以用「反省」來形容這本書。
怎麼說呢?這是一本金先生寫下他以前或身邊值得反思的事情。
當然說到底,這本書是在說如何「活好人生」。
這是一本散文書,意思是說一本收集很多篇文章的書。
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從“我“開始學」,第二部分是「更好的自己」,第三部分是「修煉的智慧」。
我對「從“我”開始學」這個部分比較有感,從中選了3個重點。
不順眼的鏡子
一本書進入重點的第一句話,我覺得蠻重要的,
而這本《人生只有一件事》寫了這麼一句:
原來我是一個不願意看見自己的人,照鏡子不順眼,還想改鏡子呢。
我當下第一個想法就是“唉,這不就是的我嗎?真巧!”
同時,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原來不只我一個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想出自於「不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一般上可以分成「外面」和「家裡」兩個面向。
金先生就想說哪個才是真正的他呢?

經過金先生的觀察,
在外面,與人交往的時候,其實大家都帶著目的,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這樣的交往,難免不能完全真實。
即使遇到雙方都沒目的地的朋友,這類關係自然不深,也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在家裡,家人其實不太了解他的工作,也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人找他「請教」。
然而,家人都不聽金先生的,甚至還會「指教」金先生,家人並沒有把他棒在手心,金先生還曾認為家人這般對待他,是他們(家人)的損失!
金先生到外面出差時,在酒店鏡子中看到的自己,比較順眼,讓他想請設計師回家重新設計家裡的鏡子。
但後來,他看清楚外面的自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在家裡的自己才是真實的。
也意識到,世界上最不了解自己的,居然是自己。
金先生有在書中說,這個現象似乎是一種時代流行病,而且還越來越嚴重。多數人都喜歡淺交,卻害怕親近,到最後乾脆只和網上的陌生人交談,不願意和坐在對面的人說話。到最後大家都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了。
分享一個我的經歷,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跟一位很有社會地位的叔叔聊天。
我無意識地用了非常不擅長的廣東話來聊天,
但對方和我一樣是客家人。
說話到沒兩句,就被那位叔叔打斷,
他很直接的說「為什麼你不說客家話?」
我一下很尷尬地,說回客家話。
我那時我就意識到,
不做自己,別人也會感覺到不自在,不管你偽裝得多麼好。

“叫停”的機制
在《無限賽局》這本書,有提到一個概念,
就是把人生當成一場賽局,沒有贏,也沒有輸,只有一直在塞局才能笑到最後。
既然人生是一場賽局,其實我們可以參考一些有限賽局贏的方法。
比方說,籃球,足球,棒球等等,這類型的運動比賽,都有個“叫停”機制。
這個“叫停”機制是場上球員狀態不佳的時候,教練會換下球員,調整狀態後再繼續比賽。
這樣可以避免發生,因為一時失常或不佳而輸了比賽。
放到人生,有時我們會與人有衝突或意見不合的時候。
這種狀況,我們的情緒會不斷上升,無法平靜,再這樣下去肯定無法有好結果。
這種時候,可以學習“叫停”。
可以告訴對方,我們應該暫停,等我們情緒平穩再討論。
書中有句話:
人生的效益,與發生什麼事關係不大,與自己的狀態好不好相關度極高。
我們是人沒辦法一直保持好的狀態,那至少可以設置個「止損點」,不讓情況變得更壞。
這點我蠻有感,因為我不是個好脾氣的人,
一生氣,就想吵贏,不想讓自己吃虧,怎麼都有自己的道理。
但其實我的目的只是想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
吵架是無效溝通,也讓關係變差,
我努力學習設置止損點,不再讓情緒控制自己。

“愛自己”的方式
你愛自己嗎?
來一起判斷你是否「愛自己」。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對於TA,能忍就不錯了,不知道重那裡愛起(唉),
TA,我好像應該也值得去愛,卻愛得沒感覺?
TA,我可以好好去愛,但愛得不怎麼樣。
於是你很少去愛了,也少接觸了。
如果你有以上的狀況,這一刻開始,是你「愛自己」的第一步。
因為你已經「看見」自己如此不愛自己。
你可以慢慢去看,或去找找何時開始不愛自己,以及為什麼不愛自己。
金先生,他在學習愛自己的過程,發現自己的周圍竟然都是不愛自己的人,都是些愛生氣的人,偽裝,妒忌,比較,好強,也有媚俗等等。
他說最特別的是那些沒事“寵自己”的人,用溺愛來代替真正的愛自己,
不愛自己真的有很多種,這裡就不一一說明。
愛自己,是一門漫長的功課,一個不小心還會掉進陷阱,拿了冒牌貨當真。
其實愛自己是一個人有意識和願意去經歷人生的一切後出現的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結果。
書中有給出一個簡單的準則:
自己面對每件事的行為,如果能讓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
你想好好愛別人,就先愛自己。愛自己需要不斷檢視和修正,才更愛自己,也愛別人。
後記:繼續學習吧
不管幾歲,只要你還活著,就還是要學習。
這麼說,感覺很累,從學校畢業之後,還要學習(唉😮💨)
我只能說,「活到老學到老」是真的。
不管妳會不會時常貼自己標籤的,還是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想很多的,甚至誤解了,還是說每天過的毫無目標的,錯把多人追求的,當作是自己的目標。
只要有少少的懷疑,推薦這本書給你。
這本書有很多經歷,可以讓你參考,看清自己的狀況。
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學會怎麼活著吧。
如果对文章內容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底下留言让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分享按鈕,让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还沒订阅部落格的朋友们,记得在右边填入信箱,收到我最新文章的通知。
love,
Estee - withs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