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后心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种自我状态

Last Updated on 9月 7, 2022 by Estee

你是否总觉得生活很卡,日子过得很无趣,每天就像日复一日地在过。或是身边总有指令你的人,希望让你和他们想的或做的一样?如果你在考虑是否要不要去心理咨商,你可以先看这本书。

在离职前,我经历了一段很纠结很苦恼的日子。在离职或不离职的分叉路口站着,因为很不确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选择哪个都有一定的风险。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所以我去寻求帮助了——就是找心理咨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蛤蟆先生与我咨商经历的很相似,可以通过这篇文章让你认识到咨商的过程。

在离职前,我经历了一段很纠结很苦恼的日子。在离职或不离职的分叉路口站着,因为很不确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选择哪个都有一定的风险。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所以我去寻求帮助了——就是找心理咨商。

延申阅读:【职涯】我背上房贷,还毅然决然要裸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蛤蟆先生与我咨商经历的很相似,可以通过这篇文章让你认识到咨商的过程。

简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入门心理学,可以理解了忧郁的原因和治愈过程。蛤蟆先生原本是个大家眼中的开心果,家里都会打理得漂漂亮亮的。但已经有段时间蛤蟆先生很久没有出现在朋友面前了,朋友们就上门找蛤蟆先生。一路前往蛤蟆的家,只看到杂草生长的花园失去以往漂亮的家。

朋友们在前面按了门铃许久都没得到回应,就到后门寻找蛤蟆先生。打开后门只见蛤蟆先生神情悲伤,然后就大哭了。朋友们介绍他(蛤蟆)去看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开始了咨询。

儿童自我状态

这个状态的特征是天生拥有的情绪,比如快乐,深情,伤心,恐惧,愤怒等等。比方说,蛤蟆在被獾严厉地批评时,蛤蟆感觉到很委屈地哭了。蛤蟆当时的状态是希望被保护,因为他感觉自己很弱小,委屈,可怜并指望他人救/帮忙。

儿童自我状态还可以细分成“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可以理解成宝宝饿了就哭的状态。

适应型儿童可以引用书里的故事,在一个星球上只有3个人,你和其他2个人,你无法离开同时需要一起生活。那2个人是比你高大一倍的人,你任何的事情都需要依靠他们。他们对待你很好,但难免会有生气,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状态去迎合另外2个人,这样你才可以在这个星球生存。

而这个故事可以直接放在婴儿时期的我们,为了生存只能收起自己的脾气,听从父母的话。我们的情绪分配比例是取决于父母,所以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学会适应环境,和看脸色。但久而久之你的情绪就处于压抑的状态,导致你不懂得释放情绪,就容易得病。

父母自我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会常出现长者的角度。就拿蛤蟆被獾严厉批评的事做例子,蛤蟆感到委屈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而獾就是父母状态。

虽然獾不是蛤蟆的长辈,却常拿出教训人的姿态,责备蛤蟆,还需要他人的肯定并支持自己的论点。

但实际上,谁都会有父母状态的时候,这个状态可以想象成法官,这个法官可以控诉,定罪和惩罚。当然这个状况也可以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对自己进行审判,自我惩罚,然后无法过得快乐。

这样的例子很容易找到,就说“比较”这件事。现在打开社群网站就看到很多生活过得美好的照片,虽然心里知道别人是拿自己好的一面分享到社群,但心里都会默默的责备自己,如果自己努力点或许也可以像别人一样或可以过得好些之类得想法。然后,自己会因为这样的责备而伤心或过得不快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解决这样的父母状态能帮到的只有自己。或许可以从停止批判自己开始,对自己好些学着爱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

这个状态是需要学习的,也是非常理性。通常这个状态会常出现在工作的时候,因为成人状态是成熟的,做事不会鲁莽,处事清晰,也不会情绪化。

“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在这个状态里需要认清事实。自己的任何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可以控制你的内在情绪。比方说,当有人骂你,你选择了生气回应这件事。他人可以试图说服你或影响你,但最后的决定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强迫你产生任何的情绪。

用回生气的例子,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生气这个情绪。书中有个解释,这是无意识的选择,也可以称为“条件反射”。你的情绪反应会根据你过往的经历大脑自动做出反应。但在成人状态里,你需要为自己负起责任,不去责怪别人把自己情绪的掌控权拿回来。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人,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后记:适当地运用3种不同地状态

书地结局是蛤蟆先生康复了,也再也不用再去找心理咨询师了。书里有提到这3种不同地状态,其实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对我们生存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适当地转换不同的状态,在面对不同的情况。

当时面对离职前的挣扎,我开始不断地责备自己的勇气,也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实我一直处于严重的父母自我状态,让自己不断地批判自己。但在我开始面对自己痛苦点后,我慢慢地更加了解自己,也更懂得和自己和解,不再那么轻易地责怪自己。

往后,每一个不论大小的痛苦点,我都让自己好好地看看是什么让我痛苦,如何解决这个点,不再逃避,可能会难过但这也是前进。最后,希望你也可以有意识地看待自己的每个点,慢慢地更认识自己。

“在自我察觉里的每一个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但同时让你进步更了解自己。”


如果对文章內容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底下留言让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分享按鈕,让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还沒订阅部落格的朋友们,记得在右边填入信箱,收到我最新文章的通知。

love, Estee - withst.co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