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工作,叫生活

【读后心得】《有一种工作,叫生活》:离职后,生活继续

我常听的podcast节目《女子健心室》,在ep113的邀请来宾——曾彥菁上节目。我听完彥菁在节目的分享后,就吸引我去看她写的书。曾彥菁目前是担任女人迷的内容编辑,原本只是文字工作者,在女人迷和天下独立评论等平台写作。作为作者的曾彥菁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有一种工作,叫生活》,在说离职后学到的事,与我的处境很像,我很感兴趣就开始阅读。

有一种工作,叫生活
《有一种工作,叫生活》封面,照片来自Google 图书

故事开场

故事开始说彥菁(作者)毕业后就从事自己一直很向往的NGO工作,因为毕业前曾到NGO担任副领队到不同的地方推广国际志工。但是就在工作的第一天,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工作就被破灭了。没有热情的欢迎,没有轻松的氛围,只有冷冷的沉重的气压,这时才看见领队背后需要付出的辛劳。

虽然这份国际志工领队的工作很有意义,到资源贫乏的地方教导当地的小孩时,小孩们都会回馈满满的善意与感激给志工们。每次得到这样的回馈都让彥菁觉得,这是最棒的工作,能到访异国他乡的同时,也能可以带些美好到这个地方给与这里的居民。

但渐渐地彥菁开始感到疲累,很多事情力不从心。每次在到访异地都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晚上休息也不一定可以完全放松休息,生怕有意外发生需要处理。加上每隔半年就需要重新认识新一批的志工,过度的人际社交,不断地带领志工。也开始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是否真的可以影响到当地人。

彥菁工作满3年后,就找到机会向老板提出辞呈。

Photo by Samantha Gades on Unsplash

重点是自己怎么看

离职后,彥菁是属于“裸辞”的状态,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是完全没有方向。但很神奇的是,之前累积在彥菁身上的毛病都不见了,身体变得很轻盈。第一个月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看之前没时间追的剧,约很久没见的朋友出来吃饭等,渐渐地精神变得饱满了。

但免不了会被问自己之后的打算,说实在的彥菁当时没有任何的想法,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也开始会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不会觉得自己是米虫。当有人问起彥菁就会回答说“自由文字工作者”,只有自己知道目前没有接到任何的案子而已。

有时彥菁会焦虑,想着不如随便找份工作就算了,但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有勇气裸辞,就不想太随意选择工作,毕竟会直接影响之后的生活模式。与其说找什么工作不如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成为什么样的人。

孤独感

彥菁很喜欢身心灵的东西,当时刚接触西藏頌缽,想分享给家人。但刚拿出来就吓到家人,因为家人以为这是葬礼上用的东西。彥菁就立刻把頌缽收起来,也不敢再说服家人接受。但这有一种寂寞感出现,明明一起生活那么久,却不能得到理解。

一切都不确定,彥菁想尝试做文字的工作,但又不确定可以养活自己,一直靠家人生活会不会太自私?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出现,内心快窒息

一天,这些疑问再度出现,彥菁快受不了就决定打电话给妈妈,自己不去上班,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废?彥菁得到妈妈温柔的回答,“重点不是我怎么看,而是你怎么看自己。你有没有做到你想要的事情,成为你希望的人?”。

在这个脆弱又敏感的时候,彥菁在妈妈那里得到厚实的底气,消除自己心中的担心和猜疑,可以专心勇敢地去追寻活出自己的方法。

看到彥菁的自我怀疑,我也一样会焦虑,因为在乎他人的看法,但仔细想别人的意见/看法,只不过是从他们的角度看待。只有自己知道到我正在做什么,前往什么方向,当我想明白了,就不需要太在乎别人。日子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决定的。

用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方式

在离职后,彥菁靠着自己的存款十万(台币)来生活。所以一切的消费都必须降到最低,一般上彥菁在会在家吃饭,彥菁还和家人一起住,不用担心房租问题。也没有去购买衣服和过多的到外面用餐,大大降低消费。

之前,彥菁还在上班工作的时候,每个月领3万多,那么多年只有十万存款。回想之前,都把工作压力,释放在消费,去吃好点的食物,买衣服等,也会买贵的课程,填补自己的能力不足。其实之前的消费都是在补偿与发泄,平衡工作造成的不满。离职后,现在反而不会花费那么多,却比以前快乐,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物欲就自然降低许多。

拼命工作赚钱,却不快乐。离开熟悉的团体,孤身一人脱离,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现在网上贩卖焦虑的商品有很多,很像去吃新的点甜打卡,才算是符合跟上这个社会的标准。当然也有不少的恐吓,要变瘦,要变白的商品也不少。抵抗一切的恐吓与诱惑,生活会很美好,简单。

用少少的收入,创造大大的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拥有多少物件才满足,自己可以衡量一切,不必跟着别人。

Photo by Robin Jonathan Deutsch on Unsplash

“慢”变成需要勇气的事

你是否曾经质疑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到达什么成就吗?每天冲忙工作是为了完成什么事?

[慢]反而成为了最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很多事情需要时间的累积才有结果,现在是快速的时代,“慢慢”等待会让人不耐烦。世界不断地在鞭策我们每一个人,女人几岁前就最好结婚生子,男人三十岁就应该要有点成就等等。

彥菁选择成为文字工作者,过着有一个案子没一个案子的生活,感概那些在职场上继续打拼,过着晋升主管,获得加薪的人,他们的生活如此的快,赶,忙。彥菁有说每个星期最多可以写4到篇的文章,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生活。但也难免会心慌,觉得自己应该再有用点,做更多一点,才会走得比别人更快点。

但后来发现彥菁做的,选择的生活就像是从火车上跳出来,没有和大家一样前进的,反而选择慢慢走在铁轨道边。有空就看看日出,注意自己的心跳声。[快]与[慢]都是心字旁,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心

快跟慢,都在我们的心境之间,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速度,决定自己的脚步。心,就是我们的调速器。

后记:选择什么也会面对各种问题

我的解读《有一种工作,叫生活》是一本在离职后真实状况。选择裸辞就会面对之后的各种问题,我想推荐给还没裸辞但已经有这个想法的朋友阅读这本书,阅读完了再做出选择也不迟。

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有幸可以快速找到让人有活力的工作,而我不认为会存在这样的工作。随着成长,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的转变,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才会造就现在的你/我。

我越长越大,这世上灰色的部分大多了,出来社会开始工作后,很多事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

要怎么做决定?怎么做出选择呢?

就问问自己,这是“我”要的吗?我这样决定会痛一下子,还是后悔一辈子?

当然也可以问别人意见,但不要让别人意见,决定了自己的选择。

做出选择了,也别后悔。不要只是年龄在增加而已,已经是大人的你/我,去承担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起选择后的责任。

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前面,别着急,先考虑清楚,在能力范围内做出可以承担的决定。

如果对文章內容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底下留言让我知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分享按鈕,让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还沒订阅部落格的朋友们,记得在右边填入信箱,收到我最新文章的通知。

love, Estee - withst.co

发表评论